第(1/3)页 “陛下,科学研究也好,工程技术也好,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也都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之一,从这一方面来看,挂在礼部下面倒也没错。” 但是,社学和郡学已经试行快一年了,民间的反响非常好,可以预料到九月份开学会有大批观望的百姓将适龄孩子送入社学之中, 按照去年的预估,今年适龄加上去年观望的,估计至少百万以上的孩童如社学。 其次,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和录取比例算,郡学和大学都要进行扩招,尤其是大学至少得增加三五所, 一来是解决增加的大学学生,社学人数增加,郡学也要增加,那么大学学生至少是现在的三五倍之多。 二来是缓解学生赶路的弊端,现在就北京城一所,云南、贵州这些只能走陆路的来一趟三个月,劫匪什么的倒也没有,但山体滑坡、踩狼虎豹等等不可预知, 这些学生都是国之栋梁,若是死在路上,那就是朝廷的损失,西南如果有一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其三,研究生学院也要立刻筹备起来了,以及学校老师的评级等等,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这里,刘宗周话锋一转:“如果只是这些问题,臣与同僚们咬咬牙,还是能克服的,但问题是两院是大明的最高研究院,研究的都是影响大明发展的项目。 臣对研究就是个外行,陛下说过工作最忌讳的是外行指导内行,所以臣以为两院最好独立出来,成立一个科工部,挂在内阁下面, 如此无论是协调资源还是其他方面,几位阁老出面,效率都会强太多。” 瞧瞧……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 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属,然后说说自己的困难,最后给出解决方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皇帝也没法反对。 对于刘宗周的这种回答,早就在崇祯的预料之内的。 两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礼部搞教育的、工部搞技术的,两院拆开分别挂两部是不可能的,挂在一部也不合适。 给了哪一部,另一部都会有怨言的。 他金口玉言直接说独立出来,会不会让其他部院和研究院们有微词呢? “诸位爱卿的想法?” “陛下,臣赞同刘尚书的想法,于公于私都应该独立出来!” “臣附议,两院独立出来,效率才会最大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