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只能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这两个“烛台”器型规整,制作讲究,色彩鲜艳,尤其绘画精湛。台形口沿外侧以胭脂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以胭脂红为底,饰以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莲托八吉祥纹,即便是在乾隆粉彩器物中,都属于当然的上品。 虽然色彩和纹路都是大开门的细路官窑瓷器,但是造型实在是过于的特殊,也无怪老外们都会将之误以为是烛台,因为实在是太像了。 这对器物高度大约有26厘米,造型像一个葫芦上下各加了一个托,除了八宝纹的主题外,底部为撇口足,外足墙为双层莲瓣纹。 顶部也是个小撇口,颈部一圈较细的缠枝纹,其上却多了一个形如转经轮的“头部”,顶端开有一个小口,整个头部与腹部的纹饰相同,都是以水粉色胭脂红为底,缠枝花卉中间饰八宝纹。 两者之间的颈部就很有特色了,绘了三组红、黄、蓝三色交替的莲瓣纹,妥妥的“乾隆审美风”,看着有些像理发店外头转动的彩色灯饰,堪称“不伦不类”。 本该是器口的地方现在堆满了蜡,周至用指甲细心抠掉后,发现本来的瓶口处被人塞了一只大小刚好的小玻璃酒杯,然后用蜡将酒杯和瓶口粘连到了一起。 于是这件本该是个古怪瓶子的东西,就变成了一件真正实用的烛台,看样子还被这样使用了很久。 周至小心翼翼地将瓶子翻转了过来,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两件器物的器内和底均施加了松石绿釉,底心红彩留白,书写着他再熟悉不过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老天保佑,没有像上次在老约翰收到的那两件清代大瓶一般,底部被打孔,改造成台灯座子。两件器物都完好无缺。